标准PLUS | “贯标”助力破解高校技术转移转化难题(上)

  2020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 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提出试点示范高校应贯彻实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33251-2016)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强化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
  当前,全国已有十余所高校通过IPMS贯标认证,其中9所获得了中知(北京)认证有限公司颁发的IPMS认证证书。本文笔者曾参与国内部分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审核工作。以笔者的经验,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越规范,技术转移工作的效果越好;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问题悬而不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就容易遇到瓶颈。笔者愿将参与高校贯标认证工作的经验分享于此,为破解高校技术转移转化中的“转不好”、“转不出”、“不会转”、“不敢转”等难题建言献策。
  一、破解“转不出”难题
  问题原因
  技术成果市场竞争力不强
  破解办法
  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创新过程与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会导致创新效率不高,重复研究较多,技术创新价值不高,很难形成满足市场竞争需求的高价值专利组合。高校需要提高科研人员的专利保护意识,使其掌握专利保护策略,对技术成果形成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全方位、高价值知识产权组合,提升技术成果自身“硬实力”。高校通过“贯标”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将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理念贯穿于科研项目管理及科研成果保护和运用,有利于激发高校的创新活动,提高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增强高校技术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水平。
  二、破解“转不好”难题
  问题原因
  技术成果产权保护不到位
  破解办法
  全面防控知识产权风险

  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是相辅相成的,脱离了知识产权的技术转移将有较大的风险。高校技术转移过程中,必然要对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保护的情况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调查。通过“贯标”,高校实施内部检查和外部监督,多角度监控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防范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风险,采取有效措施,举一反三,促成知识产权管理系统良性运行。例如,为解决高校技术创新成果脱离市场需求的问题,高校应当在科研项目的立项论证阶段,通过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实现知识产权对科研项目的“导航”作用,充分利用前人已有的技术成果,设计合理合规的技术方案,避免重复研发和资源浪费,最大程度满足市场和产业需求,降低因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导致转移失败的风险。


  贯标,不应是对标准条款的机械照搬,而应是因组织而异,在对标准有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基础上,将各项要求灵活地融入组织的管理过程。


  中知(北京)认证有限公司编写了《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理解与实施》一书,将我们在高等学校知识产权认证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审核经验悉数分享。如您对本书有兴趣或有意探讨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欢迎致电联系我们。